中超第 19 轮球市沸腾!英博 6.1 万创纪录,京津德比再掀 5.4 万狂潮
2025 赛季中超联赛第 19 轮的观众数据再次印证了中国足球的回暖势头。本轮总观众人数达 250,463 人次,刷新了中超历史单轮第三高纪录,其中大连英博主场 61,039 名球迷的呐喊与京津德比 54,649 人的声浪,成为本轮最耀眼的注脚。
一、大连英博:历史级主场的诞生
在大连梭鱼湾足球场,61,039 名球迷共同见证了两个历史性时刻:一是大连英博 2-0 击败青岛海牛,豪取中超四连胜;二是为队长阎相闯举办的退役仪式。北看台升起的巨型 TIFO 与全场合唱的队歌《只为大连》,将这座可容纳 6.3 万人的专业球场彻底点燃。这一数字不仅是本赛季中超单场最高,更位列中超历史第五高,仅次于 2012 年南京赛区的 65,769 人。
作为升班马,大连英博延续了中甲时期的 “票房神话”。2024 赛季中甲,他们以场均 42,187 名观众的成绩成为 “亚洲第一球市”,单场最高 60,951 人更是打破职业联赛纪录。本赛季迁入梭鱼湾后,球队通过专业球场的沉浸式体验、球星效应(如谢晖回归)和情感营销(退役仪式),将球迷热情转化为持续的票房动力。数据显示,英博本赛季年票早在开票当日便售罄,散票收入已突破 300 万元。
二、京津德比:30 年恩怨的现代回响
北京工人体育场的 54,649 人,让第 63 次京津德比成为本轮最具话题性的对决。天津球迷 2,500 人的客场助威团创造了历史规模,与国安球迷的 “全看台 Tifo” 形成南北呼应。尽管比赛以 2-2 平局收场,但工体的上座率仍位列中超历史第 16 高,印证了这对 “宿敌” 的持久魅力。
这场平局背后是两队截然不同的诉求:国安试图止住两连败的颓势,津门虎则渴望打破 20 年客场不胜的魔咒。比赛中,超长补时(23 分钟)、VAR 争议与球员情绪失控,将德比的戏剧性推向高潮。赛后,北京国安与榜首的分差仍保持 6 分,而天津队凭借客场进球优势暂时脱离降级区,这场平局对双方而言都是 “不能输的结果”。
三、球市分化:冰火两重天的中超生态
本轮数据折射出中超球市的显著分化:成都蓉城主场 40,818 人、深圳新鹏城 30,583 人延续了 “热门球市” 的热度,而武汉三镇仅 9,300 人到场,梅州客家、青岛西海岸等队的上座率也不足 2 万人。这种分化与球队成绩、城市足球底蕴密切相关 —— 武汉三镇连续 5 轮不胜,直接导致球迷流失;而深圳新鹏城虽排名中游,但依托 “新深体” 的专业设施和年轻球迷群体,上座率逆势增长。
专业足球场的普及成为球市回暖的核心驱动力。大连梭鱼湾、北京工体、成都凤凰山等场馆的启用,不仅提升了观赛体验,更通过商业配套(如餐饮、周边零售)形成 “赛事经济闭环”。例如,成都凤凰山体育场自 2023 年运营以来,已创造超 14 亿元票房,拉动周边产业消费超 90 亿元。这种 “场景经济” 模式正在重塑中超的商业逻辑,国安、申花等传统豪门的周边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 20%,印证了球市回暖对俱乐部营收的直接提振。
四、历史坐标中的中超复兴
本轮数据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更具意义:250,463 人的单轮总观众数,仅次于 2016 年 “金元时代” 的 265,539 人和今年第 10 轮的 257,724 人。这标志着中超在经历疫情和俱乐部解散潮后,正逐步恢复元气。值得注意的是,大连英博、云南玉昆等升班马的加入,为联赛注入了新鲜血液 —— 英博本赛季场均观众已达 4.4 万人,直逼北京国安的 4.64 万,有望在未来挑战 “中超第一主场” 的地位。
太阳成tcy8722与亚洲其他联赛相比,中超仍有提升空间。2024 赛季,J1 联赛场均观众 20,355 人,首次超越中超,但随着英博、玉昆等 “票房大户” 的加入,中超有望在 2025 年夺回亚洲第一的头衔。更重要的是,球市的回暖正在重塑球迷文化:从大连球迷为退役球员自发组织的 TIFO,到成都凤凰山赛后的万人大合唱,中超正在找回 “足球与城市共生” 的温度。
结语:
第 19 轮的疯狂数据不仅是数字的堆砌,更是中超职业化 21 年来 “韧性生长” 的缩影。当大连梭鱼湾的蓝色浪潮与北京工体的红色风暴交织,当专业足球场成为城市新地标,中超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球市传奇。未来,如何平衡头部球市与中小俱乐部的发展,如何将观众热情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,将是联赛管理者与俱乐部共同面临的课题。但至少在这个夏夜,6.1 万与 5.4 万的数字,让所有中国球迷看到了中国足球复兴的曙光。